学前教育 第119页

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于哪里

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狡兔有三窟,仅得免其死耳。”意思是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。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。 狡兔三窟来自《战国策》的名篇《冯暖客孟尝君》。齐国国相孟尝君门下有个食客名叫冯暖,他足智多谋聪明善辩,被孟尝君...

赞(0)阅读(105)

亦余心之所善兮出自哪里

亦余心之所善兮出自屈原的《离骚》。后一句是,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意思是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,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后悔。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。他的理想是抗击强秦的侵略,维护楚国的独立,实行清明的政治。 这句...

赞(0)阅读(126)

1厘米等于多少分米

1厘米(cm)=0.1分米(dm) 因为厘米和分米都是属于长度的计量单位,而长度的计量单位之间的进制是十,同时厘米本身就是分米的次级单位,所以一厘米等于0.1分米。 厘米: 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,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。长度单位,符号为cm,...

赞(0)阅读(103)

橘生淮南则为橘出自哪里

橘生淮南则为橘出自《晏子使楚》。全句为: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。意思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,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。现在常用来比喻一旦环境改变,事物的性质也可能随之改变。 原文: 晏子至,楚王赐晏子酒,酒酣,吏二缚...

赞(0)阅读(89)

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哪里

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荀子《劝学》:“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”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一个俗语,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。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。 《荀子·劝学》原文: 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冰,...

赞(0)阅读(102)

对顶角的定义

对顶角定义: 有公共顶点且两条边都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称为对顶角。 两条直线相交时会产生一个交点,并产生以这个交点为顶点的四个角。我们称其中不相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。或者说其中的一个角是另一个的对顶角。在几何学中,对顶角是两个角之间的一种...

赞(0)阅读(96)

一问三不知出自哪里

一问三不知出自春秋《左转》一书。原句为:“今我三不知而入之,不亦难乎!”一问三不知的原意是指对某一事情的开始、发展、结果都不知道,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。 一问三不知的由来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,有一个国家叫晋国,有一个国家叫郑国...

赞(0)阅读(119)

三驾马车是指什么

三驾马车原意是指三匹马拉一辆车。中国古代以拉车的马匹的多少来区分地位,所谓“三驾马车”,不是说三匹马拉的车,而是说三匹马一组一辕,分前、中、后三组来拉的车。 春秋时期,军队中还没有所谓的骑兵,而是战车,就是两马拉一车的模式。中军统帅的战车和...

赞(0)阅读(106)

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

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:4P+5O2=点燃=2P2O5。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出现黄白色火焰,放热,有大量白烟。产生了五氧化二磷,五氧化二磷颗粒飘在空气中就是现象的白烟。 红磷又名赤磷。紫红色无定形粉末,无毒。高压下热至590℃开始熔化,...

赞(0)阅读(92)

冠必正纽必结出自哪里

冠必正,纽必结出自《弟子规》。冠必正,纽必结,袜与履,俱紧切。意思是帽子要戴端正,穿衣服要把纽扣纽好,袜子穿平整,鞋带应系紧,一切的穿着都应以稳重端庄为宜。 《弟子规》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。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,其...

赞(0)阅读(98)